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一项特色。197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的法律授权。设立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特区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中央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二者合力,经济以超出一般地区很多的速度成长,其人均经济实力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后来更衍生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

2005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经济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板块。国家统计局亦按此方法划分中国的经济区域。

“新特区”引领中国经济三大增长极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单位、人民币元)[1]
西部 中部 东部 东北
内蒙古 67,851 山西 45,724 北京 164,220 辽宁 57,191
广西 42,964 河南 56,388 天津 90,371 吉林 43,475
重庆 75,828 江西 53,164 河北 46,348 黑龙江 36,183
四川 55,774 安徽 58,496 山东 70,653
贵州 46,433 湖北 77,387 上海 157,279
云南 47,944 湖南 57,540 江苏 123,607
西藏 48,902 浙江 107,624
陕西 66,644 福建 107,139
甘肃 32,994 广东 94,172
青海 48,981 海南 56,507
宁夏 54,217
新疆 54,280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万亿元、%)及人口(单位:亿人、%)之全国百分比[1]
西部 中部 东部 东北
GDP合计
百分占比
20.5185
(20.8 %)
GDP合计
百分占比
21.8738
(22.2 %)
GDP合计
百分占比
51.1161
(51.9%)
GDP合计
百分占比
5.0249
(5.1%)
人口合计
百分占比
3.8068
(27.2%)
人口合计
百分占比
3.7179
(26.6%)
人口合计
百分占比
5.3957
(38.5%)
人口合计
百分占比
1.0815
(7.7%)

2014年3月16日发改委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除老牌的三大国家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之外,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四大区域列入国家级城市群之列[2],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3]

国家优先开发区域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