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条目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发展概况。

历史概述

新中国建立后

二十世纪初,各种新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共和民主科学马列主义都在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1]。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文化建设也走入了一个新的建设时期;截止“文革”前夕,中国共摄制了影片600多部、纪录片约1000部、新闻片1800部左右、科教片640多部、美术片127部。[2]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建设热情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创作的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现代京剧《红灯记》、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等。[3]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导致文化领域首当其冲成了重灾区,使得这一时期"文化百花园一片凋零,遭到史无前例的浩劫",直到改革开放前夕。[2]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互动共生中,文化本身的目的性被激发出来,文化发展逐步从改革开放前的工具性转向工具性和自身目的性并行的轨道上来。[4]到二十世纪末的1998年,中国文化产业产值为世界第三。

2002年,中国共出版期刊9029种,报纸2137种。2004年,全国有33.87万个文化机构(企业),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78万人,04年主营业务收入16878亿元[5]。2006年,学者欧阳友权认为,中国本身文化底蕴丰厚,且文化没有排他性,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后都能取得不错的市场效益;中国的文化产业大多有政府介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由政府提出,重点文化企业由政府扶植或是经营;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市场发育度低,没有健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流动和奖励机制;现行教育制度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懂文化的不懂技术,学技术的轻视人文,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规模小,管理方式滞后[6]。2009年中科院报告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7]在文化产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抓大放小,重点扶植大型企业,让小型企业自主经营,以保护民族文化产业[8]

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9][10]。同年,国家统计局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九大类[11]

新时代的中国文化

习近平中共十九大上作的报告中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2]。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个;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13]

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文化为56个民族文化的总汇,各个民族都有发展自己民族语文字的自由。[14]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境内至少有30种以上民族文字,不论是蒙文壮文维文还是藏文,皆被视为中国语言,被诠释为“中华文化遗产宝库”[15]

艺术

芥子园画传
古乐演奏
大唐芙蓉园观光区
仿秦朝装潢的餐厅
File:HKCL CWB Red Mission 张国荣歌影迷国际联盟 Leslie Cheung's Movies 霸王别姬电影 Farewell My Concubine clothing Apr-2013.JPG
霸王别姬戏服道具

服饰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定义中华文化为56民族文化总汇,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经历清朝和民国统治、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后,现在汉人基本上采用西装为正式服装。汉人曾普遍以为唐装旗袍为中国传统衣服,中山装在80年代后基本退出社会;而代表汉族传统的“汉服”则被称为“古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部分爱好者开始将汉服“带回日常生活”,将其部分元素和现代服装进行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则有各自的传统服装,例如藏族藏服傣族服饰壮族服饰等。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穿着的民族服装在全国人大全体会中视同正装。[16]

表演艺术

复古唐舞

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人员建立的一套复古的中国舞蹈体系-中国古典舞,是从中戏曲中取材,采用世界芭蕾的训练舞种,发展创建并起来的一个有独特的韵律、形体语言及审美特征的中国风舞蹈。

进入1990年代后诞生了诸如《太极印象》、《神话中国》、《秋水伊人》、《红扇》、《传音》、《不眠夜》、《潮汐》、《两个身体》等新颖的作品。同时中国舞蹈乐团开始向国际进军开始了国际化,获得众多国际奖项。进入21世纪大型舞蹈剧开始兴起,例如有《妈勒访天边》、《大梦敦煌》、《霸王别姬》、《瓷魂》、《一把酸枣》这样偏向中国古典舞风格的民族舞剧,或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也有《雷和雨》这样个性表达的现代舞剧渐渐获得观众喜爱。[17]

街舞在19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这要归功于1984年美国的一部街舞电影《霹雳舞》(Breakin')。1984年当时正值美国街舞的第一次热潮,也也开始慢慢影响中国,另外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作品诸如月球漫步等也轰动中国一时,使得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这种艺术。之后中国街舞在90年代经历了日风韩流的影响街舞经一步蔓延。[18]

教育

体育

参考文献

引用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2015-08-27]. 
  2. 2.0 2.1 新中国成立60年文化建设与发展. 中国政府网. 2012-04-11 [2024-03-19]. 
  3. 国史讲堂:新中国70年文化建设成就--党史频道--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9-10-15 [2024-03-19]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4. 王彬; 胡玉翠. 新中国70年文化建设的进程与经验.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0, (1): 57-67. doi:10.16012/j.cnki.88375471.2020.01.007. 
  5. 以国家统计标准分析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2009-07-01]. 
  6. 欧阳友权. 文化产业通论 (M).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7. 中科院报告:中国文化影响力居世界第七. [2009-07-01]. 
  8. 盘点2013年文化产业十大品牌事件. 中国经济网. [2014-06-02]. 
  9. 1725.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cpc.people.com.cn. [2016-11-10]. 
  10. 廖玲玲.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_焦点新闻_深圳新闻网. news.sznews.com. [2016-11-10]. 
  11.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 [2009-06-25].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政府网. 2017-10-27 [2024-03-19]. 
  13.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化建设成就述评. 中国政府网. 2019-09-19 [2024-03-1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 [2010-03-30]. 
  15. 少数民族文字文献. [2010-03-30]. 
  16. 2980名人大代表座位怎么安排?. 观察者网. [2024-03-19] (简体中文). 
  17. 改革开放30年: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18. 国内街舞的发展史. [2015-10-19]. 

来源

  • (英文)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 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o make more than 100,000 manuscripts, paintings and artifacts from Dunhuang and other Silk Road sites available on Internet. Items are shown in context, with bibliographies, maps, photographs, site plans and other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ir provenanc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 The Asia Society
    • (英文)Inside Out - New Chinese Art Website of the exhibition "Inside Out - New Chinese Art", co-curated by the Asia Society and 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 (英文)China: fifty years inside the People's Republic Asia Society website depicting photographs of a Chinese cultural exhibition. Includes introduction essay titled "This is our China" by Rae Yang, currently Chair of the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at Dickinson College, Carlisle, Pa., USA.

外部链接

文化
媒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