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国时期)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上海市
中国院辖市
1927年-1949年
首府杨树浦区(今杨浦区
面积 
• 
617平方千米(238平方英里)
人口 
• 
4300630
历史 
• 成立
1927年
•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上海县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法租界
上海市
今属于 中国上海市

上海市,通称上海邮政式拼音Shanqhae汉语拼音Shanghai),简称“”,是中华民国所设置的12院辖市之一,当时是远东亚洲最大的城市、与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1],有“东方巴黎”之称[2]

历史沿革

1927年至1936年

1930年代的南京路
一·二八事变前,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29日,武汉国民政府上海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同时将原属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并入,总面积494平方公里,上海正式脱离江苏省管辖,直属行政院[3]。因为紧邻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加之为对外贸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机构包括四大银行均将总部设立于上海,其全国经济与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又因南京被确定为中华民国首都,原来大批聚集于北平天津的政客纷纷南下,其中很多都选择在上海租界中定居。上海无论租界还是华界在此后十年内均得到飞速发展。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日本方面声称将采取自卫手段保护日侨利益。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18日,在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门外,途经的日本僧人因纷争被工厂纠察队殴打致死,是为日僧事件,日本侨民大肆报复,焚毁三友实业社,砍死租界华人巡捕,袭击华人商店。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从北四川路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猛烈抵抗。1月29日凌晨,日机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超过三十万册)均被炸毁。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日方投入总兵力达三个师团七万人,中方张治中指挥的第五军也加入上海作战,甚至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以示决不屈服(年底才迁回南京)。直到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中国军队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开始撤军,次日宣布停战。5月5日,中日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国军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史称一·二八事变

1937年至1949年

1937年淞沪会战
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南京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蒋介石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激战[4]。虽然国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最终仍被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给击败,日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在淞沪会战期间,原先繁华的闸北、南市市面受到严重破坏,华界基本沦为贫民区。而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而法租界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因为独特的情况,则产生了长达四年多孤岛时期。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占领租界,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起,租界不复存在[5]。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市光复,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管上海。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政府统领的国民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爆发大规模内战,战斗起初在北方地区进行,对上海尚未造成影响。但是随着战事扩大,国统区的经济逐步崩溃。上海经济陷入崩溃,物价飞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政府推行的经济及币制改革也以失败告终。年底,国军、解放军在徐州附近一带进行的淮海战役,此役国军折损了近60万大军,解放军攻占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国军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兵力丧失殆尽,首都南京及金融中心上海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的上海战役解放军击败国军后,在5月27日解放上海全境。此间,许多与蒋介石当局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随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离上海。5月28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停止办公,代理市长赵祖康向中共任命的上海市长陈毅移交政权。同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市政府原址正式成立[6]

行政区划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接收上海县属上海市、蒲淞市、洋泾市、引翔港乡、法华乡、漕河泾乡、高行乡、陆行乡、塘桥乡、杨思乡和宝山县闸北市、吴淞乡、殷行乡、江湾乡、彭浦乡、真如乡、高桥乡等17市乡,并宣布公共租界及法租界为特别区。翌年7月1日,改17市乡为区,上海始有区一级建置。 [7]

上海市(1927 - 1937)
市辖区 区公所 沿革
沪南区 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上海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沪南区
闸北区 上海市闸北区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闸北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闸北区
蒲淞区 北新泾镇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蒲淞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蒲淞区
洋泾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洋泾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洋泾区
引翔区 上海市杨浦区引翔港小区 上海市政府所在地。原为江苏省上海县引翔港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引翔区
法华区 上海市长宁区法华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法华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法华区
漕河泾区 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漕河泾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漕河泾区
高行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高行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高行区
陆行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行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陆行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陆行区
塘桥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塘桥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塘桥区
杨思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 原为江苏省上海县杨思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杨思区
吴淞区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 原为江苏省宝山县吴淞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吴淞区
殷行区 上海市杨浦区殷行 原为江苏省宝山县殷行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殷行区
江湾区 上海市虹口区江湾镇街道 原为江苏省宝山县江湾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江湾区
彭浦区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 原为江苏省宝山县彭浦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彭浦区
真如区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 原为江苏省宝山县真如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真如区
高桥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 原为江苏省宝山县高桥乡,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移属上海特别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改置高桥区
另,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公共租界法租界作为特别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次年12月,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和上海县浦西地区划归汪伪政权上海市政府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上海光复后,按照原31警区管辖范围设置29区(第二十七区马桥、第二十八区塘湾还属上海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增置真如区,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以前不变。

上海市(1945 - 1949)
市辖区 等级 驻地(1949年6月前) 沿革
黄浦区 南京东路451号慈淑大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一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一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黄浦区
老闸区 贵州路101号老闸警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老闸区
邑庙区 方浜中路116号→豫园晴雪堂→复兴东路关帝庙→方浜路广福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三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三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邑庙区
蓬莱区 蓬莱路121号(前报关公所)→王家码头路285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四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四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蓬莱区
嵩山区 上海市黄浦区嵩山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五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五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泰山区,不久改名嵩山区
卢家湾区 上海市黄浦区卢家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六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六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卢家湾区
常熟区 上海市徐汇区常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七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七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常熟区
徐家汇区 上海市徐汇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八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八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徐家汇区
法曹区 上海市长宁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九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九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长宁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改名法曹区
静安区 愚园路792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静安区
新成区 成都北路360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一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一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新成区
江宁区 江宁路511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二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江宁区
普陀区 安远路玉佛禅寺佛学院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三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三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普陀区
闸北区 上海市闸北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四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四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闸北区
北站区 上海市闸北区北站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五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五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北站区
虹口区 闵行路181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六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六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虹口区
北四川路区 溧阳路1172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七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七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北四川路区
提篮桥区 平凉路25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八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八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提篮桥区
榆林区 平凉路福禄街永业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十九警区管辖范围置第十九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榆林区
杨树浦区 临青路1551号 上海市政府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杨树浦区
新市街区 其美路协睦路台湾银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一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一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新市街区
江湾区 江湾镇奎照路戴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二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江湾区
吴淞区 吴淞镇桂枝路45号→吴淞镇淞兴路23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三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三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吴淞区
大场区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四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四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大场区
新泾区 古北路大金家巷15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五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五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新泾区
龙华区 龙华镇177弄3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六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六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龙华区
杨思区 杨思镇南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二十九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二十九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杨思区
洋泾区 浦东赖义渡典当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三十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三十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洋泾区
高桥区 高桥镇西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按照原第三十一警区管辖范围置第三十一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高桥区
真如区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析上海市大场、新泾各区置第三十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改称真如区

管辖范围

民国上海全市辖境,大抵为今上海市黄浦、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7区全部,徐汇区大部(不含华泾镇),闵行区(新虹街道及七宝、虹桥、华漕3镇)、宝山(吴淞、张庙2街道及大场、杨行、淞南、高境4镇)、浦东新区(潍坊新村、陆家嘴、塘桥、周家渡、洋泾、上钢新村、沪东新村、金杨新村、浦兴路、南码头路、花木11街道及高东、高桥、高行、金桥4镇)各一部分。面积为617平方公里[8]。期间辖区多有变动。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由上海市董组成的自治会及特别临时市议会草拟了《淞沪特别市公约》,拟定特别市区域包括上海、宝山、川沙3县全境,以及南汇县属远北市、太仓市属浏河市,共8市、32乡[9]。但并未得到北洋政府的批准。

民国十五年(1926年)5月,军阀孙传芳在上海县龙华镇设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宣布以上海县全境,宝山县吴淞、高桥、殷行、江湾、真如、彭浦等共25个市乡的范围为商埠的区域。

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89次会议议决通过并公布《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条例》第四条规定“以上海、宝山两县所属原有立淞沪地区为特别市行政范围”[10],包括上海县全境,宝山县的一半,以及松江、青浦、南汇3县的各一小部分。由于上海县为当时江苏省最富庶的县之一,若将整个上海县划入上海特别市,会给江苏省财政税收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江苏省及上海县方面一直不同意将上海县全部划属上海市。为此,国民政府相关部局、江苏省政府、上海特别市政府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5日、16日在南京共同商讨相关问题,最终达成共识。江苏省政府同意将上海县属上海市、闸北市、蒲淞市、洋泾市、引翔港乡、法华乡、漕河泾乡、高行乡、陆行乡、塘桥乡、杨思乡和宝山县属吴淞乡、殷行乡、江湾乡、彭浦乡、真如乡、高桥乡等17市乡行政权完全移交上海特别市政府。暂缓接收上海县属陈行乡、塘湾乡、北桥乡、颛桥乡、马桥乡、闵行乡、曹行乡、三林乡,南汇县属周浦市,松江县、青浦县属七宝乡,松江县属莘庄乡,宝山县属杨行乡、大场乡,“待事业进展有接收必要时,再行呈报国府,并商请江苏省政府令饬各该县将治权移交。”[11]由此,上海特别市的实际行政区域大大缩小,总面积为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

抗战胜利后,原属宝山县大场乡划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上海市请将尚未接收之各市乡移交管辖,但实际上并未移交。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经过上海、江苏2省市的多次商谈,上海市苏州河以南的西界,以南北向的小涞塘、竹港等河流为准。

人口

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人口约从128.9万人增至264.1万余人,年均递增4.3%。同时,人口迁移活动活跃,大批人口聚集上海,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出现第二次外地人口向上海大规模移民。上海人口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85.2万人增至三十一年(1942年)392.0万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居民大多返还故里,上海人口减少。后因内战爆发,出现第三次外地人口向上海大规模移民。上海人口从抗战胜利时的330余万人,增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540余万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上海市人口为430万0630人[12]

政府体制

市行政机构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22日,上海市民代表会会议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推选钮永建白崇禧杨杏佛王晓籁汪寿华等5人为常务委员。市政府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并于同月25日经汉口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批准。3月29日,市政府委员会举行就职典礼,正式建立临时政府。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被迫停止活动,并于4月14日被查封。由国民党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掌握上海市政权。

5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89次会议议决通过并公布《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上海为特别市,直隶中央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地位与省相等。市政府设市长1人、参事若干人,下置财政、工务、公安、卫生、公用、教育、土地、港务、工商、公益10局。5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黄郛为上海特别市市长[13]。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宣告成立。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27日,依据《市组织法》,上海特别市改为上海市,直隶于行政院,除港务局奉令缓设,并于12月底裁撤外,其余各局、处名称,均一如其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上海光复,9月12日重建市政府,市长于8月14日赴任,下设员警、财政、社会、教育、卫生、工务、公用、地政8局,和秘书、人事、总务、财务(11月12日改称会计处)、调查(11月1日增设)、民政(11月5日增设)6处,参事、机要2室。市政府机关本部共为4处、6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增设统计处,4月隶属于秘书处的研究室,改由市府秘书长直接领导,并增设外事室,6月撤销的视察室。8月增设新闻处,裁撤隶属于秘书处的编译室,业务改归新闻处兼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民政处改为民政局。至此市政府组织机构基本定型,有9局、7处、4室。11月27日,行政院公布《上海市政府组织规程[14],市政府隶属于行政院,设市长1人,秘书长1人,参事6人,下置民政等9局。市政府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下旬随着国军撤离而消亡。

民国时期上海行政长官

上海特别市政府市长
  • 黄郛(1927年7月7日-1927年8月14日)
  • 吴震修(1927年8月15日 - 1927年9月16日,市政府秘书长代理市长职务)
  • 张定璠(1927年9月17日 - 1929年3月31日)
  • 张群(1929年4月1日 - 1930年6月29日)
上海市政府市长
  • 张群(1930年7月1日 - 1932年1月6日)
  • 吴铁城(1932年1月7日 - 1937年3月31日)
  • 俞鸿钧(1937年4月1日 - 11月12日,7月26日以前为代理)
  • 钱大钧(1945年9月12日 - 1946年5月19日)
  • 吴国桢(1946年5月20日 - 1949年4月30日)
  • 陈良(1949年4月1日 - 5月24日,4月30日以前以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代理市长职务)
  • 赵祖康(1949年5月24日 - 1949年5月28日,以上海市工务局局长代理市长职务)

参考资料:《上海旧政权建置志》[15]

平民住房政策

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会议通过决定,筹建平民住所,组建“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至1931年先后建成三所平民住所。第一平民住所位于全家庵路(临平北路),占地22.863亩(15242平方米),共有砖木结构平房94个单元。第二平民住所位于斜土路628弄,占地面积23.998亩(15993平方米)。第三平民住所位于交通路,占地面积15.543亩(10362平方米)。1935年4月,上海特别市政府又成立了“上海市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又先后建成占地39.452亩(26301.3平方米)的其美路(四平路)、48.595亩(32396.6平方米)的普善路、占地22.725亩(15150平方米)的大木桥路和占地34963平方米的中山路等几处平民住宅,并将这批平民住宅命名为平民村。这些平民住所及平民村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损坏严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当局又筹款15.5亿法币准备加以扩建。1946年9月,上海市工务局制定“建筑第二期平民住宅计划”,拟建各类住房3000间。后来扩建计划并未实施[16]

参考文献

引用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上海解放》(1949年5月30日):“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上海,已于二十七日解放。”
  2. 张洪涛. 第三章:“东方巴黎”大血战. 《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团结出版社. 2005-03-01. ISBN 7-80130-975-8. 
  3. 上海设立“特别市”--历史上的今天网. [2012-10-12]. 
  4. “八一三”淞滬会战 我运炮弹炸日军司令部.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1-03-11]. 
  5. 租界结束. 海上风网. 2005-03-20 [2011-03-11]. 
  6. 刘统. 战上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2018: 91. ISBN 978-7-5486-1484-5. 
  7. 民国时期(出自《上海通志》第一卷《建置沿革》. [2019-04-15]. 
  8. 据《中华民国年鉴》,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作893.25平方公里,盖计入上海等6县13市乡。
  9. 中华图书馆编辑、出版,《特别市组织汇要》,1925年,第102页。
  10. 《国民政府公报》宁字第2号,民国16年5月11日,第12页。
  11. 《国民政府公报》第45期,民国17年3月,第32页。
  12. 民国直辖市、省辖市一览表(出自《行政区划论坛》)[永久失效链接]
  13. 《国民政府公报》宁字第3号,民国16年5月21日,第10页。
  14. 《国民政府公报》第2992号,民国36年11月29日,第9页。
  15. 中华民国人物表(出自《上海旧政权建置志》). [2019-04-15]. 
  16. 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建造平民住宅情况. 

来源

* 郑宝恒 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9-05604-4
  • 台湾“国史馆”地理志编纂委员 编:《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台湾“国史馆”. ISBN 957-9042-02-0

参见

Template:中华民国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