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立图书馆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上海市立图书馆
上海市立图书馆江湾馆舍
概要
建筑风格中国传统主义风格
国家 中国
行政区上海
竣工日1935年10月
托建人张裕泰和记营造厂
所有人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新馆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董大酉
“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
旧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上海市杨浦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36年
编号8-86
登录2014年4月4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旧市图书馆
所在上海市杨浦区
时代1935年
编号2-14
公布1994年

上海市立图书馆,为中华民国早年上海特别市政府设立的上海首个公立图书馆。1931年设立于上海文庙内,1936年迁播江湾新址(今杨浦区长海路366号)。1949年6月以后改建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最后拆分成各区级图书馆。现原上海市立图书馆被改建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于2018年10月1日开馆[1]

历史

抗战之前

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拨款50万银元,委任王云五王炳和陆伯鸿王兆鸿数人组建“上海特别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但终因市府财政紧张,最终计划未能实现。1931年,上海市教育局于南市文庙内创设上海市立图书馆,翌年建成开放,但地域狭小。同时,上海市政府开始实施“大上海计划”,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体育场被纳入该计划第二期。并组成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筹备委员会负责此三个项目的设计和建造。1935年3月21日,上海市立图书馆董事会成立,蔡元培为董事长,王云五担任副董事长,吴铁城马宗荣潘公展沈怡俞鸿钧蔡增基董大酉伍连德丁福保张元济戴超李公朴等人为董事[2]。当年10月,江湾新厦落成,次年9月开放。

抗战至1949年以后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江湾新馆沦为战区,馆藏图书和馆舍遭到极大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权上海市府接管工部局公众图书馆,并改称上海特别市市立图书馆。1945年9月,上海市教育局接收该馆,于福州路567号重建上海市立图书馆。江湾新馆归上海市同济中学使用[3]。1949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改建为上海市人民图书馆。并从1951年起,分批在市区设立区级阅览室。1952年,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搬入位于复兴中路文化广场。1956年,人民图书馆下设各区级阅览室脱离原建制,交由各区并组成一批区图书馆。1958年,上海市文化局调整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人民图书馆裁撤,原有资源改建成卢湾区图书馆[4]

江湾馆舍

废弃中的上海市立图书馆塔楼

大上海计划启动后,上海市立图书馆亦被纳入该计划。通过筹备委员会的讨论和对各方案的遴选,最终决定图书馆选址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的西南侧。

大厦占地162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坐西朝东。主楼中央设中国式塔楼一座,为歇山重檐顶,仿北京钟楼。由知名设计师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和记营造厂负责施工。主楼南北两侧为二层平顶楼房。图书馆建筑面积达347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敷人造石贴面砌筑。正门前设置平台,陈设花草树木。平台左右最前端各置旗杆一杆。图书馆内部,采用传统风格装修,立柱粉饰为大红,天花板设藻井彩画。楼道地面用水磨石铺地,阅览室使用软木地板,其余部分的地面采用树胶块。

布局上,底层中央为方形大厅,大厅之后设报刊阅览室,再后为藏书库,储量可达50余万册。主楼高14米,共5层,每层可设置高2米左右的书架。图书馆左翼底层为办公用房为主,右翼设有儿童图书馆、善本书库、演讲厅等。此外,两翼均设有研究室、特别阅览室和普通阅览室。普通阅览室位于左右两翼的二层,每个可容纳150个座位。图书馆二层最前端设计成夹层,可作为杂物储藏室。储藏室内有通道连接至左右翼楼顶,同时也可以到达顶部塔楼,塔楼周围平台可供来客眺望[5]

1994年,该楼成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2年,杨浦区政府决定重新利用这一民国时期的市图书馆建筑,改建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2014年起,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启动建设,总投资1.7843亿元,修缮扩建总建筑面积为14152.0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9943.44平方米(修缮面积396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208.57平方米,并恢复原先设计图纸上的设想,设置“两翼”建筑。新图书馆于2018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 80岁老建筑变身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国庆开馆. 新民晚报. 2018-08-14 [2018-09-24]. 
  2. 五角场地区的上海市立图书馆. 上海近代文献馆. 2009-11-03 [2011-05-18] (中文). 
  3. 走进上海最古老图书馆,孩子们在图书的海洋中度“六一”
  4. 上海图书馆事业志>>第二篇公共图书馆. [2019-04-15]. 
  5. 旧上海市立图书馆. 上海近代文献馆. 2009-05-06 [2011-05-18] (中文).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