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王碑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洞沟古墓群
吉林省集安市好太王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吉林省集安市
分类古墓葬
时代高句丽(公元前37年-668年)
编号1-168
登录1961年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大王碑,全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碑址现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集安镇好太王陵东。1961年,作为高句丽墓葬建筑洞沟古墓群的一部分,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碑背景

此碑为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其父好太王的功绩,于414年(长寿王二年,东晋义熙十年)立于好太王陵东侧。它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体呈方柱型,高6.39米,底部宽在1.34—1.97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字体介于汉字隶书楷书之间,上面共有文字1775个,其中141字已脱落无法辨识。

碑文内容

碑文内容分3部分: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说明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北夫余部落的人,并简述好太王的行状:是故国壤王的儿子,“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412年,“昊天不吊,卅有九,宴驾弃国。”414年,即“甲寅年九月九日乙酉,迁就山陵。”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第二部分记述好太王伐百济、救新罗、败、征东夫余过程中攻城掠地并掠得牲口等史实,碑文中主要记载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同时救援新罗。因此,好太王率大军打败倭,征服百济,夺得百济64座城,1400多个村子;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人烟户来源和家数作了详细记载,并刻记“不得转卖守墓人”的法令。

好太王碑拓本,今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后世研究

唐朝后,集安一带荒凉,好太王碑渐渐被人遗忘。清朝初年的康熙乾隆之世,长白山山区被封禁200多年,好太王碑被淹没在荒野漫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年),桓仁设县,书启关月山发现了好太王碑,由于内容涉及朝鲜半岛和当年日本列岛倭人的活动,1959年后受到亚洲一些国家的关注,各国学者朝鲜韩国日本)以不同目的对其做了研究,并发表了论文。由于碑体严重风化,碑文剥蚀不清,加之传世拓本多是经拓工用石灰在碑面上作了修补之后制成的,致使对此碑的释读分歧很大。1980年代初,中国学者经过深入调查,新识读89字,认定各家有争议的字62个,查明过去认为是脱文而实际无字29个,共解决了180字,从而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

近年来各国史学界围绕着该碑文产生了一些争议,重点在“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海(或作“每”)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一句(缺字可能是“任那”或“又破”等字)。因为这段话似乎指出倭国曾击破百济,并使新罗服属;而辛卯年征韩之事,恰好符合《日本书纪神功皇后“远征三韩”的纪录。不过《日本书纪》是一部可信性有限的典籍。朝鲜半岛朴时亨李进熙认为日本在391年不具备征服百济新罗的能力。许多人[谁?]也认为,在颂扬高句丽国王的石碑上记录倭的功绩是不合常理的。朴时亨、李进熙还发现倭的科技在当时是远远落后于朝鲜半岛的。因此倭统治朝鲜半岛南部也是不切实际的。在日朝鲜历史学家李进熙认为日本在其占领中国东北期间对石碑进行了篡改。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徐建新2006年论文中提出1881年的拓本后, 李进熙的观点已被学界否定。

最新研究: 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势力达到顶峰,369年百济吞并了所有残余的马韩部落并将洛东河以西的伽倻纳为臣属,威胁到倭国领地任那。371年百济击败高句丽之后成为朝鲜半岛霸主。之后,百济开始向东方的新罗侵略。此时新罗国力尚弱,无法抵挡百济的攻势,至390年20年间新罗丧失大部分领土,濒临灭亡。因此透过南方任那向隔海的倭国求援。倭国从390年(辛卯年)开始出兵渡海援救新罗,倭国军队在新罗境内帮助新罗守军,多次抵挡百济攻势。392年至396年间,高句丽多次击败百济,百济无力顾及新罗,倭国帮助新罗军队,击败百济占领军,逐步收复失土。396年百济阿莘王向高句丽投降,百济势力衰退。倭国趁机夺取新罗,到399年时已占领新罗全境。“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每破百残,遂夺新罗,以为臣民。”“九年己亥,百残违誓与倭和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罗遣使白王云,倭人满其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归王请命。”

保护管理

为了保护此碑,1928年曾建筑过木质碑亭。1965年,对碑作了化学封护。1977年,在碑座四周修筑大型加固的石坛,同时对碑体作了再次封护。1982年,扩大保护区,重建大面积围墙,修筑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永久性碑亭,并设有专人进行保护管理。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