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安理Bot留言 | 贡献2022年10月10日 (一) 09:36的版本 (replaced: 東 → 东 (4), 內 → 内, 參考 → 参考, 國 → 国 (4), 開 → 开, 學 → 学 (10), 慶 → 庆, 與 → 与, 處 → 处 (5), 務 → 务, 語 → 语 (6), 華 → 华, 灣 → 湾, 鴻 → 鸿, 風 → 风 (2), 愛 → 爱 (2), 無 → 无 (2), 飛 → 飞 (2), 關 → 关, 劉 → 刘, 張 → 张, 應 → 应 (2), 習 → 习, 筆 → 笔, 見 → 见 (3), 來 → 来 (5), 樂 → 乐, 樣 → 样 (2), 蓮 → 莲 (2), 傳 → 传, 類 → 类, 帶 → 带, 圖 → 图, 稱 → 称 (2), 為 → 为 (2), 種 → 种, 術 → 术, 雜 → 杂, 點 → 点 (2), 維 → 维, 庫 → 库, 運 → 运, 鄉 → 乡 (3), 懷 → 怀, 實 → 实 (4), 藝 → 艺, 館 → 馆, 並 → 并, 後 → 后, 覺 → 觉, 論 → 论 (2), 書 → 书 (9), 幾 → 几, 兒 → 儿, 確 → 确, 現 → 现 (2), 個 → 个,…)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修辞法中,设问指不直述,而以提问带出重点的笔法。从中国古典诗辞到现代的思辩文章,设问手法一直存在,旨在引起读者注意,不一定需要答案。

种类

  • 悬问
    • 说明:悬问又叫“疑问”,悬示作者确实没有答案,让听者寻思。是指作者心中真的有疑问,并在文章中提出问题,让读者一起去思考,我们称为悬问。
    • 例句: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 “老残眼见北斗七星的斗杓东指,因物换星移、岁月如流而感怀人生的蹉跎无常与自己的漂泊不定,所以由感而叹,道出内心的疑惑:‘一年一年地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刘鹗 ,《黄河结冰记》)
  • 激问
    • 说明:激问又称“诘问”、“反诘”或“反问”。有问无答,推敲下却见暗示,答案一定在问题的反面。可以让文章更有气势。
    • 例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黄蘗希运, 《上堂开示颂》)
      • “你这样做,不是很危险吗?”
      • “如果今天交通好的话,我需要冲得这么辛苦吗?”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爱莲说》)
  • 提问
    • 说明:提问又叫“问答法”。答案在问题之后,用问提示下文。以突出语意重点,吸引注意。
    • 例句: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参考资料

  • 《修辞学》,陈正治 著,五南出版社 出版。
  • 《修辞学》,黄庆萱 著,台北三民书局 出版
  • 《修辞学》,沈谦 著,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出版社 出版
  • 《实用修辞学》,黄丽贞 著,台北国家出版社 出版
  • 《实用修辞学》,关绍箕 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出版
  • 《修辞通鉴》,成伟钧 著,台北建宏出版社 出版
  • 《修辞析论》,董季棠 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出版
  • 《活用修辞》,吴正吉 著,高雄复文书局 出版
  • 《修辞百例》,谭全基 著,台北书林书屋 出版
  • 《妙语传神─语用修辞技巧》,王春德 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版
  • 《现代实用修辞学》,林淑贞 著。高雄复文书局 出版
  • 《字句锻炼法》,黄永武 著,台北洪范书局 出版
  • 《语言艺术妙语百题》,彭华生 著,台北智库大学出版社 出版
  • 《修辞散步》,张春荣 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