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秋节
北京龙潭湖中秋节之灯会上的二龙戏珠
参与者海内外华人聚居区
类型传统节日
日期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繁体字 中秋節
简化字 中秋节
闽语别称
繁体字 八月節
甲辰年中秋节
华人 - 2024年9月17日
距今还有150
以当地时间计算
如果发现倒数时间不准确,请刷新页面缓存
月饼

中秋节是指华人华人的习俗和形式来度过及庆祝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华夏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约在公历的9月至10月初。

按照华人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这一天月亮满月,象征团圆。

历史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中秋节也是作物收获的时节,有民俗学家认为中秋祭月是源于庆祝秋季丰收,同时也会拜祭土地神,是一个感谢神恩的节日[1],也有学者认为中秋节起源于祭月节,是祭拜月神的日子。

华人文化关于中秋节起源的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该传说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流传,大致内容是:相传在远古时代有十个太阳,万物衰败,英雄后羿射九日,拯救苍生。后羿因功从王母娘娘手中求得一包不死仙药,服用后能成仙并长生不老。但后羿不舍妻子嫦娥,将仙药留给嫦娥保存。有一天,趁后羿不在,后羿心术不正的弟子——蓬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危急之时嫦娥一口吞下仙药,立时成仙,飘离地面、冲出窗口、飞天而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永驻广寒宫。后羿归来得知后拼命朝月亮追去,当夜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还隐约能见到嫦娥的身影。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自此夫妻永隔,只能对月望影长相思。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2]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

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北宋时月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流传到民间,俗称“小饼”和“月团”。苏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华夏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记载中秋夜时南京人必定会去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中秋节另外又有八月十五起义的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起义子讯息,元朝末年,中原人不堪元政府的残暴统治,适逢中秋节快到,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互赠糕饼里面夹纸条,上面写著八月十五起义的字条藏在月饼里分发给其他人,纷纷约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义。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但是此事无任何史料记载,仅止于传说故事。

还有人说中秋节起源应为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因要一举歼灭隋军,而决定于晚上偷袭,但因当年连夜下着大雨,唐军久久未能出击,其谋士裴寂因研究中国历法而发现于此日(八月十五日)的晚上并不会下雨,并决定出击,为避免被敌军底细发现,裴寂把出击的字条藏于月饼之中,以提示其军队出击隋军,但皆是无据可考。

华人中秋习俗

香港中秋节期间店铺出售的灯笼
中秋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如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桂花,食用桂花制造的各种食物,以糕点和糖果最为常见。
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礼物。
灯笼
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华南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玩灯笼,或将灯笼挂在门前。人们在玩灯笼的时候也喜欢一边月饼。

各地情况

中国

中国大陆

江浙一带,除了普遍的豆沙咸蛋月饼,还有“鲜肉月饼”。鲜肉月饼不像其它地区的月饼只有在中秋期间吃,而是一年四季都很流行。鲜肉月饼是苏式月饼的一种,起源于江苏扬州一带,口味属于甜味,做法属烘焙类。

福建闽南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中秋夜烧塔在华南的福建、江西、广东和广西等地的农村很流行烧塔。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它是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和财气。

在浙江东部,即宁波、台州、舟山和温州,与全中国大陆其它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庆祝,而不是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也是直接叫做“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和冬至不同。

广东各地,中秋赏月时常吃月饼、杨桃、柚子、芋头、栗子和菱角,就连月光饼也时有所见。

而在大陆的湖南省贵州省,流传着“偷吃”的风俗习惯。每到中秋节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把前门、后门半开着,任由小偷进户拿取食物、水果及月饼。且“偷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3]

四川省民众在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之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有的地方会点亮桔灯,悬挂在门口;也会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在街头挥舞,这种习俗被称为“舞流星香球”。[3]

湖北省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人们要在中秋节前的约半个月开始送礼。按照中华传统习俗,晚辈必须要看望长辈,给长辈送礼,常见的礼物有月饼、红糖、肉等。中秋节当日的傍晚,是全家老少聚餐的时间,有的在家中准备盛宴,如果房屋带有庭院,则把餐桌搬到户外,边吃边赏月。而现在更多人选择在酒店订座。湖北省境内的土家族在中秋节有“杀鸭子”、“摸秋”、“拜月”等习俗,这些都是土家族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而吃月饼则是土家族与汉族共同的习俗。[4]

山西省太原、晋中地区过中秋节时会有吃“月明扁食”的习俗,其形似月亮,饺子数量等同于该年阴历月份个数,即今年不闰月则12个,每多闰一个阴历月则加一个。

中国香港

在湾仔修顿球场举行的大坑舞火龙表演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让市民在中秋夜尽庆后也不用担心第二天工作疲累,某些学校和公司允许学生和员工在八月十五日下午开始放假。人们除了在中秋节选购月饼之外,杨桃、芋头仔、菱角都是中秋节庆食品,有些人会向长者送赠长寿面或给后辈送赠猪仔饼

近年香港兴起各种各样的新式月饼,如冰皮月饼﹑雪糕月饼等等便大行其道,于中国传统节日注入西方特色。不少商铺更会推出早鸟优惠,可见月饼是香港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环[5]。在中秋节晚上,市民会到公园燃点蜡烛、玩灯笼,甚至煲蜡,或者到屋苑楼下玩荧光棒,但因为安全理由,香港政府1990年代起已严禁煲蜡。在全港各区的主要公园亦设有大大小小的中秋彩灯装饰,点缀气氛,令市民可以在中秋增加看灯饰的活动。

另外,舞火龙是香港独有的中秋传统习俗,已有逾百年历史,2011年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在港岛铜锣湾大坑薄扶林的客家村薄扶林村会举行舞火龙活动,其中大坑舞火龙于历八月十四至十六一连三天举行,祈求消灾解困。而薄扶林村的舞火龙活动则在中秋节当晚举行,活动结束后会把火龙投进大海。

中国澳门

澳门传统坊间会在这段时期吃月饼、提灯笼等。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通常被安排于这天之前的晚上进行其中一晚比赛。

中国台湾

在台湾,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传统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而地区性的文化,如美浓的客家人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宜兰地区除了月饼,还吃一种以面粉制成,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饼”;南部地区也有在中秋节吃麻糬及火锅的习俗。[7]

过去台湾人在此节会拿小竹椅为道具,向椅仔姑问事求卜[8]鹿港则是用竹篮对篮仔姑问卜[9]。早期尚有中秋夜晚睡、偷菜、听香[10]的习俗。另外因中秋是土地公的例祭日[11],这天也是秋报谢平安的日子,民常以竹子夹土地公金做成“土地公拐杖”插在田头[12],部分地区有供拜“米粉芋”的习惯,以求有好头路。

1990年代中期,台湾开始兴起中秋烤肉的习惯。其来源的说法有很多种。一说广告商影响[a],二说是夜间赏月时饥饿,野外烤肉便成为流行。而目前烤肉活动仍然十分常见。

马祖地区

马祖南竿乡仁爱村(铁板村)在中秋时堆砖成塔,各家户准备可燃之废弃物于塔中(寓为除旧迎新),塔上留孔以便投入火种,能投中者视为吉祥好运,又称“烧塔节”,此传统在中国闽东一带已传承百年,[查证请求]便有此中秋礼俗。

新加坡、马来西亚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会和家人、朋友、恋人等一起提灯笼、逛公园。当地一些华人社团会举行巡游,有花车舞龙舞狮等节目。

泰国

泰国华人称中秋节为祈月节,会在家中摆设供桌供奉八仙,祭品除了月饼外还有以面粉捏成的寿桃。人们相信这天祈月,菩萨、神仙就会降福[13]

中秋诗词

华夏有许多古代诗人写下了咏诵中秋的诗词。

其中宋朝词人苏轼所写的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此篇最为人熟知(其中水调歌头为词牌名,后之文字为该篇名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亦为宋朝词人苏轼所写: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回环诗》,宋朝苏小妹写:

中秋赏月对高楼,月对高楼酒上游。
游上酒楼高对月,楼高对月赏中秋。

《太常引》,宋朝辛弃疾写: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十五夜望月》,唐朝王建写:

中庭地白数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唐朝李朴写: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朝诗人刘禹锡写: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公众假期

中国大陆:中国在2008年开始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由于与另一个公众假期国庆节日期定期临近,也会与国庆节联合休假,例如2020年,国庆节当天也为中秋节,所以联合休假8天,并正常调休(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周日和假期后的第一个周六为工作日)。

 中国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由于与另一个公众假期国庆节日期定期临近,也会与国庆节假期结合调整,例如2012年,该年的中秋节是9月30日,中秋节翌日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属香港的公众假期,为了避免假期重叠,港府决定于10月2日补一天假,命名国庆日翌日。

 中国澳门:1982年葡占澳门政府透过第4/82/M号1月23日法令,正式将中秋节翌日纳入澳门地区的公众假期。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继承以往的做法,定历八月十六(中秋节翌日)为公众假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台湾: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自2015年起,若遇周六于前一个上班日补假,遇周日于次一个上班日补假。

 马来西亚/ 新加坡: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中秋节并不是公共假期。

参见

注释

  1. 该说法认为,烤肉习俗完全由于台湾两家知名烤肉酱在中秋时的广告宣传战炒热中秋烤肉气氛。一家打着“一家烤肉,万家香”的口号,另一家则大量在电视播放“中秋夜,烤肉夜”的广告,使得台湾民众选择在中秋节当日选择公园、路边、海边或自宅阳台、屋顶等地举办烤肉活动。

参考文献

  1. 民俗学家奔走疾呼:莫让中秋节变成月饼节. Chinese.people.com.cn. [2017-09-24]. 
  2.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国网
  3. 3.0 3.1 中国大陆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China.com.cn. [2017-09-24]. 
  4. 今天是: showCal(). 湖北中秋节的习俗. Msysg.com. 2015-10-16 [2017-09-24]. 
  5. MoneyHero. 【 月饼优惠2019 】最新中秋月饼优惠大集合 (不断更新). MoneyHero. [2019-09-03]. 
  6. MoneyHero. 【中秋好去处2019】赏月去边好?推介人气中秋好去处. MoneyHero. [2019-09-03]. 
  7. 台北市立图书馆-热门主题:与月为伴 愉閱中秋. [2009-10-06]. 
  8. 朱介凡. 《中华諺语志》.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9-08-01. ISBN 9789570500042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9. 尤增辉. 《鹿港斜阳》. 台湾: 大汉出版社. 197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0. 《台湾通史》卷二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夜深时,妇女听香,以卜休咎”。
  11. 《台湾府志》:“中秋,祀当境土神。盖古者祭祀之礼,与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报也”
  12. 《台湾省通志》:“家力田为生,其心理以为平日辛勤之所得,乃寄托于土地菩萨,于二月初二日,以纸钱(俗称土地公金)系竹枝,插立田间,奉献土地神;中秋日亦如之,盖古春祈秋报之遗意也。”
  13. 共同的团圆 - 亚洲各国中秋节大观. Bairun. Bairun. [2016-18-12] (繁体中文). 共同的团圆 - 亚洲各国中秋节大观 

外部链接